体育学研究

E-mail Alert

登录

注册

期刊社首页

2019年第2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研究
    刘望 王政 谢正阳 万文博
    2019, 2(2).
    [摘要](909) [HTML](0) [PDF 0.00 Byte](1392)
    摘要:
    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进入高质量供给模式,是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战略部署,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积极响应,同时是供给观念的转变、供给动力的转型以及对民生水平的关注。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分析主线,对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趋势和要求进行再认识。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协同不畅通、供给资源投入不充分、供给空间结构不平衡、供给监督不规范是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现实阻碍。提出通过精准定位供给主体角色,构建协同共治机制共筑供给合力;组建多元供给渠道,加强资源投入;加强区域协同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建设,优化供给结构;健全第三方监督,规范供给监督机制等组合拳,以推动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进程,助力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走向蔚蓝。
    2  互联网技术影响下体育消费发展的特征、趋势、问题与策略
    马晓卫 任波 黄海燕
    2019, 2(2).
    [摘要](614) [HTML](0) [PDF 0.00 Byte](1401)
    摘要: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探析互联网影响下体育消费发展的特征、趋势与策略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表明:互联网影响下的体育消费呈现出智能化与创新化、场景化与碎片化、细分化与个性化、社交化与国际化、“体育+她”消费显著上升等特征;互联网影响下的体育消费呈现出从单一消费主体向社群消费主体转变、从单一消费模式向多元消费模式转变、从高成本低效率向低成本高效率转变、从保守从众观念向开放精专观念转变等趋势;互联网影响下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有加快互联网与体育的融合发展,推动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化发展;加强互联网体育领域立法与监管,保障体育消费市场有序发展;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壮大互联网体育消费用户群体;扩大智能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场景,促进体育消费结构优化发展。
    3  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与解构
    陈保学 胡昌领
    2019, 2(2).
    [摘要](490) [HTML](0) [PDF 0.00 Byte](1455)
    摘要: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4  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及机制研究
    吕万刚 曾珍
    2019, 2(2).
    [摘要](442) [HTML](0) [PDF 0.00 Byte](1282)
    摘要:
    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对于我国马拉松赛事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逻辑法在对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的动因进行解析与对WSR系统方法论特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提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其中,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以零风险管理、让人民共享健康福祉为目标导向,以营造良好的马拉松文化底蕴为根基,采用PDCA范式对影响马拉松猝死“物理—事理—人理”风险因素进行全面防范、闭环管理。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以建立健全马拉松赛事运行机制、完善马拉松猝死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马拉松猝死风险应对机制与优化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协同机制为主要抓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共同体,实现全风险、全要素、全主体、全过程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治理格局。
    5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综合影响与应对升级路径研究
    王凯
    2019, 2(2).
    [摘要](500) [HTML](0) [PDF 0.00 Byte](1420)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进行了梳理,疫情的发展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全产业链带来了冲击,并呈现出分化影响的状态:线下场景为依托的业态受到全面制约,体育竞赛表演广泛延期或取消,体育旅游业经营惨淡,健身、培训、场馆服务冲击严重,体育用品制造与线下销售经受挑战;以线上为场景的业态喜忧参半,体育传媒产业全面爆发,线上培训、线上赛事开始喷发,线上体育销售呈现居家健身用品与户外用品销售的两级分化。“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问题的爆发,凸显了我国体育企业的增长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现实,也凸显了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偏低,供给侧短板依然突出的问题。疫情也促进了体育“整合营销传播”,培育了更多体育消费群体;压抑需求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新的体育需求,为产业的发展蓄积着能量。基于此,提出了实施多维扶持,加大各种扶持政策制定与落地,呵护产业基础;坚定产业自信,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要素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发展支撑;线上线下融合,革新体育产业产品与服务供给等策略,以更好的应对影响并更好的促进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学校体育的价值、使命与担当
    董鹏 程传银 赵富学
    2019, 2(2).
    [摘要](573) [HTML](0) [PDF 0.00 Byte](1357)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如何应对疫情是学校体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认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学校体育具有重要价值: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激活家庭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维系国民体质健康的重要基石;是科学防控新冠疫情的辅助手段。学校体育要发挥特殊使命:重视生命安全价值,为生命安全护航;立足健康本位价值,为全民健康助力;延展医疗辅助价值,为体医融合赋能。学校体育要积极践行担当:完善在线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居家体育学习质量;开发疫情体育课程,实行疫情体育长期教育机制;发挥体育教师力量,助力推动国民体质健康促进;发挥体育科研优势,服务国家科学防控疫情需求。
    7  2019-nCoV疫情期间封闭管训对省级运动项目中心冬训运动员心境影响的分析
    康江辉 黄志剑 刘洁 刘皓 刘靖东
    2019, 2(2).
    [摘要](609) [HTML](0) [PDF 0.00 Byte](1378)
    摘要:
    目的: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描述与分析,探究冬训期间,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的完全封闭式管理与训练对运动员心境变化的影响。方法:使用简式心境量表(POMS)对我国南方某省重竞技项目中心217名运动员在疫情爆发前后进行为期4周的心境监控。结果:不同性别运动员的TMD(Total Mood Disturbance )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0);不同运动项目(跆拳道、柔道、拳击、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TMD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0);不同强度下运动员的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2)。封闭式管训之后,运动员的疲劳分数(p=0.000)和自尊分数(p=0.021)显著低于封闭管训之前,精力分数有下降的趋势。结论:训练强度对疲劳感影响显著,而重大公共疫情及相应的封闭式管训可能引起运动员自尊水平下降,进而导致其他消极情绪的上升。
    8  体育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思路与实施路径
    宋昱 刘旭东 张晴 钞蕤
    2019, 2(2).
    [摘要](448) [HTML](0) [PDF 0.00 Byte](1199)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全国上下全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以体育健身手段传播和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整合为理论基点,对体育在中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及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思路与路径开展综合研究。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运动健身手段和理念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运营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体育界有更加充分的实力和自信在国家应对灾害和疫情过程中贡献独特的正能量与强资源。通过总结和分析自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9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区间体育软硬件资源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表现,对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分析,为提升体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新的理论成果。
    9  健康视角下中国新冠肺炎疫情与群众体育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车冰清 朱传耿 杜艳
    2019, 2(2).
    [摘要](888) [HTML](0) [PDF 0.00 Byte](1145)
    摘要: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各学科从自身视角展开探讨,但体育与疫情作用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基于新冠疫情、群众体育和医疗服务等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描述性统计等方法,深入分析群众体育发展指数与确诊病例数量、死亡病例数量的时空分布,探讨新冠疫情、群众体育发展、医疗服务体系三者耦合关系反映的区域健康水平状况。研究表明,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与新冠疫情严重程度存在逆相关关系,群众体育对新冠疫情具有积极防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是防控疫情的健康保障和康复手段;体育设施是健康服务的基础条件;体育科学是构建疫情应对机制的必要环节。新冠疫情背景下全国31个省(区、市)健康水平划分为准强型、较强型、次强型和弱强型4类区域,空间上呈现东部沿海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梯度特征。
    10  在线健身服务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新冠疫情”期间在线健身用户的实证调查
    傅钢强 刘东锋
    2019, 2(2).
    [摘要](507) [HTML](0) [PDF 0.00 Byte](1364)
    摘要:
    “新冠疫情”期间,在线健身服务作为“智慧抗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探究在线健身服务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整合了技术接受模型(TAM)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从内外部视角构建了在线健身服务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接着在“疫情”期间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对使用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内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任务特征、技术特征和任务-技术匹配度6项;(2)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以及任务-技术匹配度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均显著正向影响;(3)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显著正向影响任务-技术匹配度,感知易用性则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易用性则不显著正向影响感知趣味性。总之,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在线健身服务行业对于“新冠疫情”过后如何留住用户的深度思考。
    11  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赛事发展影响研究
    黄海燕
    2019, 2(2).
    [摘要](791) [HTML](0) [PDF 0.00 Byte](1415)
    摘要:
    体育赛事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以体育赛事基本特征和现阶段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对新冠肺炎疫情为体育赛事发展带来的危机和机遇展开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从赛事经济损失、办赛主体经营、重大赛事筹办、全球赛事产业链、赛事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体育赛事发展带来危机;同时在拓展体育赛事市场、实现体育场馆多功能价值、凸显赛事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转变赛事商业运作模式上存在机遇;面对危机和机遇,应以提升体育赛事管理服务水平、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功能和作用、科学部署重大赛事筹备工作、办赛主体全力开展自救等方面为着力方向。
    12  媒体融合时代国产体育纪录片观赏性的提升路径
    郭杨
    2019, 2(2).
    [摘要](374) [HTML](0) [PDF 0.00 Byte](1266)
    摘要:
    观赏性是体育纪录片的重要艺术特征与审美特征,媒体融合时代为提升国产体育纪录片的观赏性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探讨了国产体育纪录片的观赏性特征演变及问题省思,分析了国产体育纪录片观赏性提升的时代契机,并提出了具体的提升路径。研究认为媒体融合视域下国产体育纪录片观赏性提升的时代契机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红利的驱动、公众体育需求的拉动以及媒介交互技术的推动。媒体融合视域下国产体育纪录片观赏性提升的路径选择有:挖掘体育热点信息,以关注度提升内容观赏性;借助体育项目优势,提升纪录片视觉冲击力;引入体育娱乐化元素,实现对体育纪录片观赏性的开掘;重视体育微记录,以创作形式呈现纪录片观赏性;利用技术驱动,丰富体育纪录片观赏性强化策略。
    13  化危为机、促体育治理、共塑人类命运共同体
    龚正伟 刘星
    2019, 2(2).
    [摘要](516) [HTML](0) [PDF 0.00 Byte](1467)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也使体育之于人类命运的基础价值有了更为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开始回归体育本真,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有效结合,成为“全民发展的人”。通过分析疫情期间暴露出的体育治理问题,结合各成功的抗疫治理经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治理价值基础和终极目标,建议从内外两个层面去改善体育治理,以期顺利推动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1)精炼内功,将体育相关资源下沉至基层,通过治理关口下移至社区,从而提升社区体育治理能力,促进社区健身服务的提质升级,更好的服务于中国人民,以达到实现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善治状态;(2)精于外交,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体育治理定位,提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信,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展示中国体育成绩,形成“官方+民间”的大国体育外交模式,使中国从国际体育体系和秩序的参与者、适应者,转变为改革者和引领者,服务好世界。
    14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院校的担当与使命
    钟秉枢 李春治
    2019, 2(2):1-5.
    [摘要](1744) [HTML](0) [PDF 817.06 K](1859)
    摘要:
    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院校新使命。体育强国建设需要体育院校培养一大批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当担体育强国建设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体育院校具有“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和品质追求,聚焦卓越师资队伍、卓越学生质量、卓越科学研究、卓越体育文化、卓越社会服务。体育院校应把服务国家体育强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在新时代应有的担当。
    15  “再发现”与“再出发”: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反思
    王岗 赵连文 朱雄
    2019, 2(2):6-14.
    [摘要](339) [HTML](0) [PDF 1.37 M](1215)
    摘要:
    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而伟大复兴的核心旨要则表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与文化背景,提出对中国武术的“再发现”与“再出发”研究的理论命题。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历史学、社会学及文化发展与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理路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一)如今的中国武术发展,由于近百年来的体育化、奥林匹克化的发展,已经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正在走一条“削足适履”的发展道路上。(二)为什么要“再发现”?这是由于在过去的时日里,我们没有别的立场,也没有换一种视角,我们只从体育出发,导致了我们还没有从学理上对于“武术概念”、“武术本质特性”等问题形成一致的理论解释。(三)对于中国武术当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武术 “再出发”的立场与原则。结论:走出中国武术被“体育运动”禁锢的“牢笼”,释放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在力量,让中国武术多元化、全方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是中国武术“再出发”的终极责任和使命担当。
    16  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
    崔乐泉 郭荣娟
    2019, 2(2):15-22.
    [摘要](440) [HTML](0) [PDF 1.18 M](1315)
    摘要: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华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是在缓慢的政体变革、思想解放的启蒙、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军事转型的失利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种转型突出反映在近代化教育转型、近代化科学转型以及近代化体育转型三个方面。而近代化转型的完成,既反映了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全球广布的影响力,更昭示着中华文化在近代世界大变革中融入世界体系的强大意愿。传统武术逐步走向世界、学校教育功能获得提升,是其在近代化转型中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而传统武术近代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带来的缺憾,亦是传统武术在近代化转型中带给我们的思考。
    17  在场与出场:中国武术阴阳思想探析
    高亮,麻晨俊,张道鑫,王国志
    2019, 2(2):23-30.
    [摘要](523) [HTML](0) [PDF 1.21 M](1293)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中“阴阳思想”进行了梳理分析。“阴阳”从最初的自然现象解释、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论的“入场”,再到认识论、实践论的“出场”,早已不再是迷信的符号,而是在历史语境中自觉地进行动态转化,进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思维模式,这对中国传统身体技艺——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阴阳”对各个方面影响广泛,其中武术受阴阳学说影响非常显著的领域之一。在传统武术的文化塔顶上,闪烁着中国哲学智慧的辉光。浑然无迹、有感皆应既是这个武道的生动体现,又是阴阳互济的契合结果。明阴阳之变,求天人合一,是传统武术希冀穷神知化,以具天地精神的一个基本道枢所在。阴阳全方位地统摄着武术的器物、制度和精神层面,基于此,我们从外显、中间和内隐三个层次进一步理解“一阴一阳谓之道”和“一阴一阳谓之拳”的中国武术阴阳思想。鉴于“阴阳思想”全方位地表现在中国武术的各个层面,其中器物层表现为阴阳相济的十八般武艺,制度层表现为内外双修的金科玉律,精神层表现为动静中和的技击超越。正是受到该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才能够从一种注重器物属性的“活命之术”、“技击之能”不断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强调精神属性的“修身之术”、“艺术之能”,最终成为中国人实现“技观阴阳”、“由技入道”的切实载体和路径。
    18  慎独与索隐:中国武术生命格调的书写
    金玉柱
    2019, 2(2):31-37.
    [摘要](482) [HTML](0) [PDF 1.06 M](1305)
    摘要:
    武术伦理研究囿于既有的研究范式与窠臼,道德理论理解与关注较多,内在心理动机与行为理智的逻辑阐释较少,使得相关研究是抽象理论命题而非切身生命智慧。以生命哲学理论中的行动、实践与存在关系为逻辑出发点,依据刘宗周“慎独之外,别无工夫”之说,从“慎独”的视角,试图解读并开显武术道德修身工夫的独特内涵。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慎独”为一种“见性知命”、“体用兼备”、“检身之谨”、“律己之严”、“是非之几”的修身工夫。这种修身工夫充分地彰显出了武术人以“合内外之道”为其生命之要旨,以“大写的人之生成”为其生命之皈依,他们在自省与体认之中不断地探索着生命之隐秘与生命之智慧。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到中国武术“慎独”的道德修身工夫,既是对中国武术文化面貌的真实还原,又可以为武术伦理思想的经典阐释提供新的理论样式。
    19  形塑与归因:中国武术“意会”文化阐释
    陈新萌
    2019, 2(2):38-47.
    [摘要](540) [HTML](0) [PDF 1.68 M](1189)
    摘要:
    武术习得讲求“意会”,是无法言明的体认领悟之道。在“深入阐发文化精髓”的新时代理念下,如何解读中国传统话语的价值意涵,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传播理解,是摆在眼前的重要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和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解释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研究武术意会的文化阐释问题。考察武术意会的文化基因传统、探求武术意会的内容解释维度、呈现武术意会的现象存在原因。研究认为:血缘文化的思维结构决定了意会的认识背景、宗族伦理的制度架构强化了意会的发展路径、宗教哲学的悟道观念影响了意会话语的思想内容;肉身性的筋肉技巧、心理化的意识投射、语言解释的表达局限、词语使用的意义抽象、美学体验的艺术特征、人生诉求的价值导向,构成了武术意会的解释向度;中西差异化思维的不同取向、文化无意识的隐蔽构建、古今话语体系对身体认知的文化理解,为武术意会的解释,建立了一条东方身体的意会文化形塑、传统技艺的缄默文化关联、武术身体的默会认识形成的现代阐释路径。
    20  返本与开新:中国武术原典诠释基本问题论绎
    张震 李秀红
    2019, 2(2):48-57.
    [摘要](583) [HTML](0) [PDF 1.58 M](1258)
    摘要:
    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和返本方能开新的历史规律出发,武术研究应具备原典精神,以原典为基、用原典说话。武术原典是记录和书写武技之圭臬和絜矩的原发性和原创性经典,是以武术技艺原典为本,以文化原典、历史原典、军事原典、哲医原典为其思想源头、训练理念和术语基础的文化系统。研究回到原典,能够让武术不再“失语”和“他者化”,为武术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播提供元训练理念和元术语。武术原典包含:武经和武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原典蕴藏了“劲力为体,攻防为用,体用不二”的元视域,涵摄了“阴阳并建错综”的元逻辑,能够在中国经典解释学的系统下,衍发出以“身意”和“躰知”阐释典文的基本方法:始于“释言”,经由“构形”、“诠象”、“著意”,至于“躰道”。
    21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黄海燕 徐开娟 陈雯雯 蔡嘉欣
    2019, 2(2):58-65.
    [摘要](622) [HTML](0) [PDF 1.21 M](1242)
    摘要:
    在分析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新时代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认为:上海体育产业存在体育赛事格局有待升级、体育场地设施有待完善、体育资源配置能力有待突破、体育科技支撑有待加强等差距;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体育产业品牌化发展、提高体育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建设充满活力的体育科创中心、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等建议。
    22  全民健身研究进展与知识基础透析
    韩晓伟 王凯珍
    2019, 2(2):66-72.
    [摘要](723) [HTML](0) [PDF 1.17 M](1407)
    摘要:
    利用知识图谱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1998—2018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1 508篇全民健身研究文献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全民健身研究的热点、主题演变与知识基础,厘清其研究脉络,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研究表明,我国全民健身研究已步入相对成熟发展阶段;体育活动以最高中心性值(0.24)成为全民健身研究的核心;全民健身研究热点较为宽泛,前3位热点依次是公共体育服务、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管理;全民健身研究的主题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政策法规导向性特征,三个阶段的研究聚焦点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群众体育发展研究、社区体育研究、体育强国建设研究和社会分层研究等5类研究范畴构成了奠定全民健身研究的知识基础。
    23  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高炳宏
    2019, 2(2):73-81.
    [摘要](2097) [HTML](0) [PDF 1.46 M](2963)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借鉴国外职业体育先进经验和实践方法的基础上,我国的现当代体能训练逐渐进入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实践训练中。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国女子排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骄人成绩,这与他们重视体能训练密不可分;在大众健身领域,普通老百姓对于增肌、塑型、减重、提高各种身体素质训练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火热,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结果显示:(1)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发展历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理论引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4年;二是学习消化阶段:2004年后期—2008年;三是吸收应用阶段:2008年奥运会后—2012年;四是蓬勃发展与创新阶段,2012年奥运会后至今。(2)我国现代体能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现代体能训练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二是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体系呈现“碎片化”状态;三是现代体能教练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四是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结构不平衡。(3)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未来发展路径:一是系统整合,推进我国现代体能训练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二是重视体能教练员在训练中的地位,逐步建立现代体能教练培养系统;三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
    24  从社会文化视角审视NBA联盟裁判员公信力本源
    霍传颂
    2019, 2(2):82-87.
    [摘要](387) [HTML](0) [PDF 925.22 K](1190)
    摘要:
    篮球运动作为同场对抗集体项目,由于其竞技特点成为商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最高的项目之一,也使其在执裁方面最具难度和易受质疑,因此整个国际社会对于该项目的执裁人员具有较高的公信力诉求。而世界篮球商业化程度最高的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其裁判员的公信力和高度的权威性也在整个篮球界得到了普遍认可。研究抛开以往的技术层面视角,尝试从社会文化视角探索NBA裁判公信力的根源。通过研究发现:NBA裁判员公信力的构建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以往认定影响公信力的最重要的因素——较高的执裁水平其实也是这些根源促成的结果。契约精神、资本主义制度、对体育的教育功能的认知和需求以及大众体育传媒的正确引导,才是影响裁判员公信力最深厚的社会文化因素。
    25  西班牙足球文化形成的历史考察
    廖菡 孙科
    2019, 2(2):88-94.
    [摘要](595) [HTML](0) [PDF 1.08 M](1522)
    摘要:
    西班牙足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烙印上了强烈的政治宗教色彩,却在民主转型的过程中迎来了西班牙足球的辉煌期。纵观西班牙足球的发展,“卡斯蒂利亚精神”、“加泰罗尼亚之魂”、“大众镇静剂”、“传统保守”、“运动之王”、“体育新宗教”等因子,成为西班牙足球文化的精神财富,拯救了年轻人的灵魂,为西班牙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总体来看,西班牙足球形成了繁富的文化样态,以深沉的政治宗教底蕴、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和成熟的青训体系为主要特点,受政治宗教语境、民族主义语境、政策组织制度语境、人才培养语境的影响,生成了独特的足球文化机制,对中国足球文化振兴和足球改革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域外借鉴。
    版权所有:《体育学研究》编辑部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地  址:南京市孝陵卫灵谷寺路8号   邮政编码:210014
    电子邮件:ntxuebao@vip.163.com
    电  话:025-8475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