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8卷第4期文章目次
2024, 38(4):1-10.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906.001
摘要: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分析新时代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实践价值、内在要求与 推进路径。研究认为:新时代体育消费发展的实践价值是能够适应扩大内需战略要求、促进体育产业与 体育消费互动发展、满足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体育消费发展的内在要求涉及体育消费需求转变、体育消 费结构升级、体育消费模式创新、体育消费环境优化、体育消费政策完善等。研究以广东省深圳市、四川 省成都市两个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案例分析对象,提炼体育消费的共性规律并提出突破举措。从 构建体育消费创新体系、推动体育消费数字化转型、推进区域体育消费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体育消费协 同发展等层面,提出新时代体育消费发展的推进路径。
2024, 38(4):11-19.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924.001
摘要:
发展老年体育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新时代推进老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其逻辑进路的前提和基础,积极落实好其首要任务。首先, 发展老年体育的逻辑前提在于重塑观念,既要摒弃对“老年”的消极偏见,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还要把握人口发展规律,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科学认识老年体育的重要价值。其次,发展老年体育的逻 辑基础在于遵循规律,既要遵循长寿化和少子化双驱推进人口老龄化演变的基本规律,也要顺应老龄社 会作为新型人口社会形态不断演进的发展趋势,在系统集成的国家战略体系中大力发展老年体育。最 后,发展老年体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认识和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体育的中远期 影响,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和推进适老化改革的老龄社会治理举措中予以积极应对。
2024, 38(4):20-3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718.001
摘要:
智慧体育场馆高效的资源使用效率和丰富的服务功能,是应对老龄人口激增与体育需求高涨 的有效手段,但针对老年群体特有的体育消费需求与体验障碍尚未获得充分关注和系统性研究。研究 对 30名老年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提炼出行动体验、数字体验、感官体验和物质 体验 4个主范畴,并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消费体验作用机制模型,揭示了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在塑造 老年人消费体验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数字体验是提升消费体验的重要阻滞;运动行为相关的行动体验 最受关注;感官体验与其他范畴联系最为密切;物质体验表征的成本和价值感知是影响总体消费体验的 重要因素。研究从建设标准、社会资源、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对 4个主范畴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助 力智慧体育场馆的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群体的消费体验。
2024, 38(4):33-4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1009.001
摘要:
由新技术、新产业、新要素、新组织构成的新质生产力,为老年健康服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区老年“体医养融合”健康服务的价值、内 涵、逻辑、困境和策略。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予“体医养融合”健康服务新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健康 服务技术突破与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创新性、服务模式“高智高效高质”。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区老年“体 医养融合”健康服务要突出引领与指导的理论先导逻辑、创新与突破的技术驱动逻辑、互动与合作的资 源开发逻辑、优化与互补的结构支撑逻辑。“体医养融合”健康服务能满足老年多元化、个性化健康需求, 但面临新型劳动者匮乏、劳动资料升级滞后、老年群体认知落后、生产要素不协同等困境。提出以下纾 解策略:引导劳动者技能升级与角色重塑,激发新质生产力赋能活力;促进劳动资料创新与升级,启动新 质生产力赋能引擎;聚焦老年群体特点与需求,助力老年群体融入新生产力时代;探索生产要素重组与 优化,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升级。
2024, 38(4):43-5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919.002
摘要:
研究对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演进予以溯源、梳理,对运动训练学学科边界予以廓清,并提出我国 运动训练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认为:①运动训练学历经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摸索、知识的凝练与 交叉,形成了经验形态知识、原理形态知识和交叠形态知识三大知识形态。②廓清运动训练学学科边界, 应调适学科独立性与兼容性的适当张力,并聚焦于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明确研究对象,凸显运动训练学 的学科主体性;二是,坚定学科立场,建立“自主—开放”的核心知识系统;三是,开拓全球视野,构成“全 球—在地”的知识网络集群。研究提出,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应:①多源立体式扩展知识来 源,匡补运动训练学学科内容;②统筹运动训练学学科群,促进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③兼容自然科学 取向和人文—社会科学取向的运动训练学研究。
2024, 38(4):53-6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919.001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数字赋能为手段,以更高水平发展为目标,在阐述全 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探骊数字赋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逻辑机理、关 键问题与实践进路。研究认为:理念认知与服务意识亟须进一步提升、政策法规与制度标准亟须进一步 完善、技术应用与数据靶控亟须进一步加强、场景创新与场景应用亟须进一步拓展等关键问题。进而提 出理念融合:助力提升数字赋能的参与主体服务效能;政策融合:持续完善数字赋能的各项制度内容; 技术融合:继续加强数字赋能的数据共享与安全机制;场景融合:不断拓展数字赋能的场景创新元素等 实践进路。
2024, 38(4):63-79.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819.001
摘要:
全民健身政策供给的合理性对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运用定性比较分 析法,以我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民健身政策工具使用作为条件变量,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作为结果变量,分析促进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工具组态路径。 研究发现:我国全民健身政策工具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组态路径有治理型路径、激励型路径、 能力建设型路径与权威型路径 4类,其特征包括:一是,权威工具在我国全民健身政策工具组态中具有 较高的效能;二是,能力建设工具在全民健身政策中供给较多,但在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 4条 组态路径中是以边缘条件出现;三是,五类组态路径呈现出差异对称性。研究建议:①应充分认识权威 工具的能力效度,当激励工具和象征与劝解工具供给水平处于较低状态时,权威工具需要确立为核心条 件,搭配系统变革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才可发挥全民健身政策组态效能。②在大量供给能力建设工具 的情况下,应注重搭配权威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的使用,以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有效运转和 资源配置合理化。③激励工具的使用需要搭配系统变革工具和象征与劝解工具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 ④应充分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水平,选择适用于各省的政策工具组态路径 进行政策供给。
2024, 38(4):80-89.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703.001
摘要:
强化体育学术期刊与体育智库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实践应用等多个层次上的“融合互嵌” 并走向“共同体”发展,是体育学术期刊与体育智库应坚持的基本逻辑。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 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学术期刊与体育智库的学术共同体建设议题进行理论探析。研究发现,体 育学术期刊与体育智库的学术共同体建设面临定位模糊、缺乏互动、成果微弱等现实困境,基于共同体 理论遵循,提出建设路径:一是,协同创新,发挥体育期刊学术引领,推动体育智库成果分享,促进二者互 融共享;二是,搭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扩大学术影响力;三是,优势互补,围绕体育学术选题策 略,开设体育智库研究专栏;四是,跨域合作,共享体育专家人才资源,加强学术研究主体建设。综合而 言,坚持开放创新,拥抱新兴技术,积极引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以高品质学术期刊、体育智库成果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2024, 38(4):90-97.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528.001
摘要:
针对当下流行的否定性内卷化认知,从康德、戈登威泽作为发展阶段与文化模式的内卷化概 念出发,以明之浙江内家拳、清初福建永春白鹤拳、清末广东咏春拳作为南方拳种的案例,研究中国武术 “由北而南”发展中出现的“内向型”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南方武术在明清之际的内向型发展形成了主 静性、重防性、尚拳性的内卷化文化特征:其一,因南方山泽地理环境对稳固性追求所致,南方武术出现 了静止性新要求,带来了腿部静立支撑功能的新定位,并以其“以静制动”理念体现其主静性文化特色; 其二,静下来的南方武术,在确立“主于御人”目标、身体中线发现与利用、守中用中文化系统的建立中, 形成其重防性特色;其三,静而守之的南方武术,还丰富了拳法、探索了手臂“听”功能、转向心意化,而 体现其尚拳性特色。研究认为,南方武术由动而静、由攻而守、由腿而拳的新发展,既带来中国武术分类 “南拳北腿”的新尺度,也反映中国武术精细化、内在化发展的新成果,是认识中国武术文化特征不可或 缺的重要内容。
2024, 38(4):98-110.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604.001
摘要:
理解我国体育赛事监管主体权力分配模式是构建现代化体育赛事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础。应 用控制权理论,尝试打开我国体育赛事分级监管的“黑箱”,对“谁审批(备案)、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 谁主管、谁负责”进行解构。研究发现:①在制度设计中,我国体育赛事监管主体权力分配的理想化模式 为“行政发包型”或“松散关联型”,而在实际执行中,同时存在“高度关联型”“行政发包型”和“松散关 联型”三种模式;②当前监管主体控制权分配主要存在赛事监管目标设定不明确、同类赛事监管模式存 在差异、体育与其他部门赛事监管权责边界不清等问题;③体育赛事管办分离情况、体育项目市场化发 展水平、地方体育部门行政水平、体育赛事监管重点是影响我国体育赛事监管控制权分配的主要因素; ④我国体育赛事监管将逐步转变为边界更为清晰的混合型监管,再逐步回归到理想模式的常态化监管。 要加快推动该进程,需深刻认识体育赛事监管的阶段性和系统性特征、进一步明确体育赛事监管目标、 着力加强地方体育部门监管能力建设、将数字化平台嵌入监管主体建设工作中。
2024, 38(4):111-12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819.003
摘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更 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对竞技体育科技创新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赋能作用。研究运用文献 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现实阻碍及实践路径。研 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在于新质生产力“创新性”释放竞技体育科技创 新强劲动能;“高效能”推进竞技体育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协同性”优化竞技体育科技创新体系复合性 重组;“智能化”拓展竞技体育科技创新内容边界;“绿色化”保障竞技体育科技创新持续性重建。然而, 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科技创新面临制度配置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僵化、创新人才支撑度不足、数 字化与智能化水平不高、成果转化效率低等现实障碍。鉴于此,提出以下实践路径:完善竞技体育科技 创新战略布局,补齐面向新质生产力变革的制度体系配置;建立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形成全要素、全过 程、多部门协同的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厚植竞技体育新质人才基础;深度挖掘 新质态的数智化潜能,推动竞技体育创新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强化基础性研究,加快竞技体育科 技创新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产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