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4卷第1期文章目次
2020, 34(1):1-11.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119.001
摘要:
体育强省作为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全国各省(市、区) 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生态环境数据、空气质量数据、网络平台大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 熵权法、GIS空间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技术和模型,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 文化与交流、体育保障5个层面构建了包涵31个二级指标的体育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体育强省建 设水平进行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强省建设的各要素存在较大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省份的 同一要素之间,也体现在同一省份不同要素之间;体育强省建设的综合水平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递减, 高水平省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依据综合得分的空间相关性和要素的协调性,将全国 31个省(市、区) 划分为准强型区域、较强型区域、次强型区域和弱强型区域等4种地域类型,空间上呈现出“多核心,一横两 纵”的发展格局;投入资金充足性、设施可获取性、生态环境适宜性是影响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关键动力 因素。
2020, 34(1):12-20.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303.004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案例解析等研究方法,对区块链技术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融资模 式中的应用进行探析。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国家实施“供给 侧改革”战略的重要环节,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元素,但限于国内体育用品制造业 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单一、专业担保机构不足等问题 仍非常突出。近年来,伴随区块链技术的迅猛发展,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手 段,也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融资提供了业务创新基础。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含义和主要特征进行介 绍,阐释了区块链融资模型的基本构架及操作流程。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共识机制、时间戳记等特征 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融资模式中的应用具备较多优势,如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可靠,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等。最后,针对区块链技术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企业融资案例中的应用过程展开理论分析,并提出 未来展望。
2020, 34(1):21-26.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303.005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但当前的测试系统在数据存证、数据共 享和监管追溯等方面均存在缺陷。习近平总书记将区块链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研究以学生体质健 康测试区块链为研究对象,从平台架构、应用前景与现实挑战三个向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省级-地 级-县级”的三级结构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区块链可以优化测试结果的上传、录入和获取流程,从而实现数 据的真实测量、个性分析和精准干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区块链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的内在价值,使其在监 测中心、政企合作和健康档案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区块链在理念、制度和技术上仍 面临着较大挑战,但可以从矫正利害相关者的关注点、保障监测中心的自主权和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三 个方面来积极应对。
2020, 34(1):27-3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303.002
摘要:
区块链技术思路与实施手段为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提供了创新动能,其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场 域、实施路径正逐渐明晰,在此基础上,“区块链+体育”的运营策略将成为业界聚焦的关键节点。运用文献 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简要回顾了区块链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向,明晰了 “区块链+体育”的应用场域及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体育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运营手段与保障 策略,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最终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新动能、奠定新基础。
2020, 34(1):33-41.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303.001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体育产业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逻辑、应用场景和风险规避策略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和市场逻辑三大力量将推动我国区块链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信 任机制构建、数据价值转化和版权保护等问题既是我国体育产业的痛点,也是区块链技术的落地点。技术 不成熟和监管不到位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完善顶层设计、革新监管技术等是风险 规避的重要举措。研究建议:坚持技术工具价值、技术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既要发挥区块链技术潜 力,也要强化对其监管,才能借助区块链技术促进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 34(1):42-48.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303.006
摘要:
体育价值观与体育本质、功能、目的之间关系密切,是以体育应然作为问题研究主线。目前我国 体育价值观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梳理,故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层次、领域体系、特征分析 三大方面进行梳理。认为:(1)体育价值观内涵探讨主要围绕主体和主客体两个层面,从功能论角度定义体 育价值观为一种社会效应或道德情感;(2)体育价值观的领域体系研究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工具与手段”的 理性探讨,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体育价值观的多元与复合及多维与统合;(3)体育价值观特征具有选择性和导 向性、相对稳定性和历史流变性、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特征的个性和共性及逻辑系统性。
2020, 34(1):49-58.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117.002
摘要:
在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推进体育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破解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具有现实意义。采用供给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 剖析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表现形式,解构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形成原因,探寻我国体育产业 结构性失衡的供给侧破解路径。研究表明:(1)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表现在:体育产业的产值结构、就 业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等方面。(2)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形成原因有:经济体制决定体育产业结构、 体育发展战略固化体育产业结构、大众需求结构刚化体育产业结构。(3)供给在与需求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 位,以及供给创造需求是供给侧破解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理论基础。(4)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供给侧破 解路径为: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发挥 体育产业在体育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推进体育供需平衡,发挥体育产业在促进体育消费中的作用。
2020, 34(1):59-68.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117.003
摘要:
奥运会备战是为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准备工作。随着国际体育法治的 发展和奥运会体育纠纷解决的法治化,以及近年来我国在奥运会和其他国际大赛中遭遇的体育纠纷不断增 加,通过奥运会法律备战,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已经成为奥运会备战的重 要需求。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就我国奥运会法律备战的必要性、奥运会法律保障周期 划分、奥运会法律备战的基本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在我国奥运会备战中,应该增加法律备 战的内容,以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建立起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法律备战机制,成立奥运会 体育法律团队,制定奥运会法律保障策略,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前、奥运会中和奥运会后的一定时间 段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
2020, 34(1):69-76.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303.003
摘要:
我国中超联赛和 CBA 联赛“限薪令”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职业体育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厘清我国职业体育“限薪令”的历史发展和面临的现实困 境,为“限薪令”的实施提供更为丰富的意见参考。我国职业体育“限薪令”首先面临制定过程中合法性缺失 的难题,特别是对球员劳动权和财产权的限制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也存在着监管乏力的缺陷,特别是对 “阴阳合同”“隐形利益”的监管束手无策。“限薪令”要真正能够令行禁止,尚需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具体来 说,首先要进行合法性修补,主要有两种路径可以选择:一是建立球员工会,构建集体议价制度,使“限薪令” 体现契约合意性;二是提高立法位阶,弥补“限薪令”的规范依据。其次要健全监管制度,完善条款设计,增 加球员“薪酬逐年增幅”和“反规避”条款,构建大数据的税务稽查为主,辅之以球员薪酬信息披露的监管 体系。
2020, 34(1):77-86.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305.001
摘要:
基于CGSS2005、CGSS2015两期截面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居民体育参与的变化 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5-2015年间,居民体育参与率显著提高,体育参与的群体异质性与阶 层分化现象日益凸显;(2)传统社会分层变量对体育参与的影响呈现多样化特征:随着时间推移,个人受教 育程度对体育参与的促进作用递增,职业分层的影响依旧显著,而收入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3)家 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力在不断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教育资本的作用不断增强。因此,要关注体育参 与群体异质性扩大化倾向。建议通过优化政策,降低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体育参与不均衡问题,提高弱势群 体的体育参与率。
2020, 34(1):87-94.
DOI: 10.15877/j.cnki.nsic.20200117.001
摘要:
国际奥委会新一轮改革蓝本《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围绕“城市与奥林匹克运动”提出了颇具反 转、颠覆意味的重大设想,同时也是对“无城来办”现实危机的被动应答。“无城来办”,是现代城市开始后现 代变革下,奥运会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体现。这种矛盾于多方面影射:城市规划的集约化与奥运会超大规 模之间的矛盾;城市空间的公共化与奥运空间排他性之间的矛盾;城市民生的实际期许与奥运会政治经济 宏大设想之间的矛盾;城市生活的休闲化与奥运会工业文明逻辑之间的矛盾。因而,未来奥运会应观望城 市风向,跟进城市变化,主动而积极地进行调整与适应,才是实现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