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研究

E-mail Alert

登录

注册

期刊社首页

2022年第36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课堂融合育人:内涵解析、教学策略与误区规避
    董鹏
    2022, 36(2).
    [摘要](1204) [HTML](0) [PDF 183.20 K](567)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案例设计,对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课堂融合育人的内涵、教学策略及误区规避进行了研究。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课堂融合育人是指,以体育课堂教学为载体,融合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教育元素于其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2)教学策略:优化体育教学目标范式设计,创设渗透式教学目标;强化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形成嫁接式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联合使用,开展开放式教学实施;重视体育教学评价基本理论应用,开展结合式教学评价。(3)误区规避:体育课堂教学是融合育人的重要而非唯一载体;五育融合根据教情学情取舍而非刻意全部融合;体育课程的性质具有综合性特征但非综合课程;体育课堂教学要素无先后之分但应有主次之别。
    2  新时代体育法基本原则的法理剖析与重构
    胡旭忠 汤卫东
    2022, 36(2).
    [摘要](256) [HTML](0) [PDF 81.87 K](644)
    摘要:
    法律原则是法理学给予明确解释的主题,基本原则作为体育法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体育法基本原则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法律原则”作为基础理论分析工具,对体育法基本原则进行评述,根据体育法基本原则的生成方式和价值取向,从法理学角度重构体育法基本原则,包括体育权利保障、体育竞赛公平、体育协调发展、体育组织自治、体育公益促进等五个方面,进而分析基本原则在《体育法》修订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3  美国《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演变的解析与启示
    常娟 文静
    2022, 36(2).
    [摘要](396) [HTML](0) [PDF 271.53 K](622)
    摘要:
    美国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的颁布是引领美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是培养高质量职前体育教师的重要保障。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以美国2001年版、2008年版、2017年版《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为研究对象,从标准制定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演变特征及影响4个方面进行解析,提出培养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启示。研究发现,《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演变的特征表现为愈发重视将教学过程视作有机整体;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细化评价职前体育教师的依据;日益彰显反思性教学策略。受标准变化影响,美国各州体育教育专业越来越关注社会公正教育的推广以及注重综合性学校体力活动计划的开发。启示:重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提倡反思性教学以推进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4  竞技体育领域侵犯国家象征行为的规制
    贾健 董欢
    2022, 36(2).
    [摘要](229) [HTML](0) [PDF 54.81 K](611)
    摘要:
    当前竞技体育领域中针对国家象征的保护现状,存在相关体育规范的保护力度不足、规范不健全以及与司法衔接不畅等问题。需考量此类犯罪的特征与类型,并把握外部规制力介入之必要性的理论前提。通过明确规定组织体的地位与权责,设立与义务相对应的责任条款;区分针对不同主体的惩戒性机制以及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用以构建以《体育法》为核心的软硬法并存的法源体系等措施予以解决。同时,通过有利于维护国家象征情境的再塑造、培养国家认同的意识等预防措施,在竞技体育赛场内外营造维护国家象征与形象的环境氛围。
    5  身体视角下的民俗技艺传承——以席狮舞为例
    李文鸿 吴琦 李雪 佛锋义
    2022, 36(2).
    [摘要](391) [HTML](0) [PDF 69.02 K](497)
    摘要:
    以席狮舞为个案,从身体视角考察民俗技艺的习得、身体实践与地方社会互动的过程与文化意义。席狮舞传承包括入门、训练、展演3个阶段:①弟子投师后,经历皈依、小庙日课、香花见习等一系列身心磨砺,并由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转换而得以入门;②在小庙内部席狮训练中,其身心规训表现为传承人身体之社会性与生理性的互动协商,旨在以技艺娴熟而强化席狮文化认同;③在席狮村落展演中,表演者不仅通过视、听等具身体验展现“刻写”在身体的孝、义等教化之理,而且也传播于民众并转化为地方文化认同,最终指向“俗艺归善”的身体文化理想。民俗技艺传承者的身体既被文化刻写,也是文化认同的载体,还是传递、形塑地方文化的道具。身体视角的研究是未来保护及赓续民俗技艺、丰富本土身体研究话语体系的重要方向。
    6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
    李彦龙 常凤
    2022, 36(2).
    [摘要](649) [HTML](0) [PDF 155.09 K](509)
    摘要:
    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国家对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及规范课后延时服务作出最新部署。体育作为课后服务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发挥其应有之效。基于社会支持理论,以社会支持系统四要素为逻辑主线,分析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形成的多重逻辑及实然困境。认为,师资力量薄弱遏制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主体供给、运动安全顾虑制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客体参与、内容单一阻滞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全面均衡发展、支持手段有限阻碍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社会联结。提出,实现多元主体支持,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扫清障碍;提升客体主观能动,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参与提供行为动力;丰富内容体系,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均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改善支持手段,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实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等保障策略。
    7  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内在机理及路径选择
    杨向军 郭修金
    2022, 36(2).
    [摘要](436) [HTML](0) [PDF 58.70 K](482)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分析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解构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主要结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是蕴含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及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发展之势。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城乡人才、资本、技术、产业互动,动力是汇集了城乡交通网、信息网及环境承载力之功,最终推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议从经济循环、制度统筹、文化互补、社会互动、生态繁荣5个方面,构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基本路径理论。
    8  英美越野跑赛事安全风险防控治理经验与启示
    敬艳 柳鸣毅 刘建国 但艳芳 李长振 龚海培 孔年欣
    2022, 36(2).
    [摘要](250) [HTML](0) [PDF 342.20 K](500)
    摘要:
    赛事安全风险防控对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在我国体育赛事审批权取消背景下,群众性和商业性赛 事规模急剧增加,而赛事安全风险防控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有所不足,尚缺乏体育赛事安全风险防控治理模式。为此,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英国里奇韦挑战赛和美国硬石100英里耐力跑的安全风险防控治理经验,发现英、美越野跑赛事的安全风险防控治理以政府规制和依法治赛为治理理念,坚持相互协作、互相制衡的治理原则,总体呈现出规范化、法制化、流程化及科技化的治理特色,形成了社会政府型和社会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基于案例分析,提出我国体育赛事安全风险防控治理应加强政府规制,营造体育赛事安全监管环境;制定执行标准,强化体育竞赛表演业行业自律能力;鼓励社会参与,制定体育赛事安全风险应对方案;塑造安全认同,筑牢全域人员职业素养根基。
    9  政府边界视域下我国老年体育治理:逻辑与展望
    康健 朱兰芳 陈晓峰 赵宸阳
    2022, 36(2).
    [摘要](259) [HTML](0) [PDF 319.50 K](385)
    摘要:
    围绕我国老年体育治理的政府边界这一议题,梳理了政府边界与老年体育二者的逻辑关系以及中外政府边界理论内涵,认为:(1)区别于国外理论,我国政府边界理论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维护人民权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维度探讨政府治理依据,并以政府权力、职责边界为支持构建起政府治理体系。(2)政府边界视域下我国老年体育治理逻辑涵盖3个维度,包括:基于价值-权力学说,需要在价值上以体育权利捍卫老年体育参与者的主体地位,进而明确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下的法定权力边界;基于职能学说,需以产业发展完善老年体育市场化供给,厘清老年体育市场中的政府职能边界;基于关系学说,则需以体育的健康属性完善老年人的公共健康促进体系,明晰老年体育治理政府协作中的部门职责边界。(3)政府边界视域下我国老年体育治理的研究展望:通过基础性概念的理论溯源与层次建构来梳理该研究领域的要素和结构,提升研究张力;通过分析影响机制、识别和评估结果效应来厘清要素间的动态发展机理,强化研究解释力;通过理论体系本土化来适配中国特色的老年体育治理问题,促进研究系统性发展。
    10  数据权益:我国体育赛事直播节目私法保护的另一种思路
    徐伟康
    2022, 36(2).
    [摘要](123) [HTML](0) [PDF 101.50 K](395)
    摘要:
    体育赛事直播节目保护是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现有保护方式仍存较大争议和诟病。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体育赛事直播节目“数据权益”保护的路径。研究认为:体育赛事直播节目在表现形式上多以非结构化的数据方式存在,可视为赛事组织者及其授权方对其合法拥有的比赛实时数据进行控制和处理的权益。在我国诸多法律相继纳入数据权益保护条款以及“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大背景下,将体育赛事直播节目保护的请求权基础转向数据权益,援引数据权益保护的规范基础,更符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体育赛事直播节目保护之所需,有效弥补现有保护机制的不足,也有利于推动司法裁判规则的统一。
    11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的理论遵循、迷思困境与实践路向
    程宇飞
    2022, 36(2).
    [摘要](201) [HTML](0) [PDF 44.71 K](404)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评价人学理论,剖析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迷思困境,深度澄清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最后提出评价的实践路向。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立德树人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目标导向、协同参与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动力源泉、价值导向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本质要求、内容多元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现实表征。在剖析学校体育教育评价迷思困境基础上,提出评价的实践路向:正确把握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目标导向,加快实现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共同治理,精准推进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方法工具研制创新,科学确定学校体育教育评价内容合理分类。
    12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 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
    杨曼丽 张吾龙 胡德刚 宗波波 王宝森
    2022, 36(2).
    [摘要](1362) [HTML](0) [PDF 325.89 K](787)
    摘要:
    “双减”政策是对宏观社会经济进行的调控,课后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工程,对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核心素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机遇为:国家政策支持体育类培训开展,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保障;重塑健康成长教育生态,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创造机遇;严禁学科类补课行为,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支持;学生体质发展切实需求,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创造条件。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挑战为:校内资源不足制约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普及性;绩效保障不足影响了学校落实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管理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性;校外培训资本化混淆了教育结果的公平性。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实现路径为:提升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质量,丰富课后体育服务育人新理念;构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职能新举措;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新格局;明确学校育人主体地位,践行五育并举的新航向。
    13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路径研究
    闫纪红 吴文平 代新语
    2022, 36(2).
    [摘要](377) [HTML](0) [PDF 172.29 K](487)
    摘要:
    体育教师是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给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分析“双减”政策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双减”改善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并对教师个体内在环境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要求体育教师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育体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作业指导能力。为有效回应“双减”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研究基于整体、联系的视角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并基于此,从教师生命存在的内、外环境入手,以“教师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路径;在优化内部环境方面提出,营造教师生命发展的文化生态,唤醒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自觉、聚焦生态个体的能动作用,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减轻不合理的工作负担,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强化外部保障方面主要从保障休息权、加强课后服务补贴、完善硬件设施以及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方面展开。
    14  推进老年人体育锻炼战略布局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翟振武
    2022, 36(2).
    [摘要](51) [HTML](0) [PDF 0.00 Byte](372)
    摘要:
    促进老年体育锻炼是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体育锻炼能够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提升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从而促进老年人自我养老,减轻国家机构养老压力,缓解国家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的财政负担,并且作为一种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方式,丰富老年人社会参与形式、激发老年人社会参与活力。因而,老年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国家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构建更广泛的老年社会参与格局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助力。但我国老年体育锻炼仍面临管理考核工作落实不到位、战略地位认识不足、体育指导资源欠缺、组织体系不健全、硬件设施利用率低、老年人锻炼预防观念薄弱等问题,需要各界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体育锻炼的战略性认知、推进老年体育锻炼指导资源全面开发、促进体育基础设施的可及性提高和适老化改造、提升全人群主观锻炼意愿,实现以老年体育锻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5  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发展的内涵特征、动力机制与现实路径
    李凌 曹可强 张瑞林
    2022, 36(2).
    [摘要](286) [HTML](0) [PDF 283.24 K](540)
    摘要:
    体育消费是推动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探索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发展的现实路径对促进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定性分析与逻辑演绎方法,以区域异质性的理论视域为逻辑原点,在明晰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体育消费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动力要素及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促进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认为,政策调控与引导、网络数字技术、体育消费供给提质扩容、体育消费率提升是促进区域异质性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各要素间通过相互作用机制与循环作用机制共同实现体育消费的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异质性体育消费的现实形态,从体育消费政府路径、科技路径、供给路径、人口路径4个层面提出健全体育消费政策,强化体育消费保障;创新体育“新基建”,拓宽体育消费数字化模式等现实发展路径,以期适应区域异质性体育消费的发展规律,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6  论武术史学研究的史料规范运用问题——以“宋代禁止民间习武”为例
    冷传奇 胡晓飞 支川
    2022, 36(2).
    [摘要](56) [HTML](0) [PDF 678.19 K](356)
    摘要:
    史料的规范运用,是保证武术史学研究成果质量的关键所在,具有知易行难的特点。为呼吁学界重视对史料的规范运用,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史料考辨和史料解读两个方面,对既往“宋代禁止民间习武”论述中的史料运用情况进行再审视,指出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失范问题,为宋代政府对待民间习武态度寻求一种合理解释。研究认为,失范问题主要包括:(1)不重视史料考辨,将禁止民间持有禁兵器史料错误理解为禁止民间习武的证据;(2)缺乏历史语境还原,忽视各类“禁武”诏令背后所隐含的流氓、盗匪等群体“以武犯禁”的史实;(3)违背客观性原则,对宋代城市武艺结社、乡兵保甲等反驳证据进行选择性忽视。研究结论:宋代并不干预普通民众为防身自卫、保家卫国而进行的习武行为,其禁止的是部分群体或组织“以武犯禁”,妨碍社会秩序的习武行为。封建政权虽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但保护社会不致在无休止的斗争中陷于毁灭也是其重要功能。当流氓、盗匪等群体“以武犯禁”,妨碍社会秩序时,无论何种性质的政权均有对其进行管制的权利和资格。
    17  新残疾观视域中的残疾人体育
    任海
    2022, 36(2).
    [摘要](135) [HTML](0) [PDF 42.84 K](466)
    摘要:
    传统残疾观割裂残疾人身心相互依赖的关系,忽视其社会属性,从而将残疾人边缘化,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特殊群体。残疾人体育也与之相适应,围绕着生物维度展开,以康复为基本使命。“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新残疾观对残疾做出全新的理解和诠释,强调残疾人需要身心群的整体发展,强调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新残疾观赋予体育以促进残疾人和谐发展,融入社会的新使命。残疾人体育已经成为构建协同共生的体育生态环境和促进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18  体育学研究目录
    2022, 36(2).
    [摘要](155) [HTML](0) [PDF 1.02 M](532)
    摘要:
    19  学校体育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历史必然、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
    齐大路 王嵘 鄢行辉 沈鹤军
    2022, 36(2).
    [摘要](62) [HTML](0) [PDF 1.44 M](436)
    摘要:
    为促进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帮助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学校体育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历史必然、实然困境和应然路径。研究认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党的十八大以来等不同历史阶段“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肩负着增强体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责任,树立和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是学校体育的历史必然。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面临着思想指向被泛化、身体安全被过度强调、人文价值被忽视、主体责任缺乏监管等实然困境,导致“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难以有效落实。为此,需要实施“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策略,不断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进体育健康教育,践行体教融合政策,压实执行主体责任,才能有助于“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帮助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0  生产.生活.生态:我国冰雪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维结构解析
    邵桂华 郑冠杰
    2022, 36(2).
    [摘要](242) [HTML](0) [PDF 412.50 K](341)
    摘要:
    冰雪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冰雪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决策意义,而融合发展能否实现,还依赖于冰雪产业系统科学的系统结构来有效引导和推动。在明确冰雪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形成逻辑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构建冰雪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维结构,对其要素构成、功能作用、性能表现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认为:在要素构成上,三维结构包含了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生产维、生活维、生态维三大核心要素及其十五个基本要素。在功能作用上,生产维为生活维提供消费资料,影响生态维的空间格局;生活维为生产维提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对生态维进行保护、修复、治理、丰富;生态维为生活维提供生态产品,为生产维提供生产资料。在性能表现上,三维结构具备高效度、协调度、持续度、融合发展度。在此基础上,从利用市场机制、优化供给侧、统筹消费需求、保护和开发生态资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助推冰雪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三维结构健康运行的相关建议。
    21  我国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谐互动发展研究
    尤传豹
    2022, 36(2).
    [摘要](120) [HTML](0) [PDF 37.45 K](330)
    摘要:
    本文通过对系统性的指导性文件和文献回顾以用内容分析法,总结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和谐发展历程、内在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经历了探索与推进、改革与繁荣、创新与融合三个发展历程;二者的内在关系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的主线逻辑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是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全民健身事业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重要契机;研究得出: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失去大众生活的存在场景的外部问题以及无法满足大众对“美”的需求的内部问题。我国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谐共生发展应对策略是营造“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场景,以及选取优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打造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健身项目,以“美”吸引流量。
    22  健身环境影响老年人健康的机制及体力活动的中介效应
    高亮 吴志建 王厚雷
    2022, 36(2).
    [摘要](135) [HTML](0) [PDF 300.73 K](354)
    摘要:
    目的:老年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关注,改善健身环境被视为改善健康的一项战略方案。然而,尚未清楚健身环境诸因素中哪些因素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及体力活动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究健身环境诸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以期改善健身环境特征,促进老年人健康状况。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32个社区499名老年人,采用问卷调查基本信息,三维加速度计和GPS测量老年人户外活动强度、时间和活动轨迹,利用GIS提取客观健身环境因素,使用AMOS 22.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人口密度和街道连通性对老年人健康产生直接影响,效应量分别为0.100、0.121;人口密度、交通站点数和至商业场所距离通过体力活动对老年人健康产生间接影响,效应量分别为0.041、0.067、0.086。研究还发现体力活动在建筑密度、人均道路总长度、交通站点数、至健身场所距离、至商业场所距离与女性老年人健康状况间起到中介作用,对男性无中介作用。结论:健身环境诸因素中人口密度、街道连通性、交通站点数和至商业场所距离对老年人健康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与轻体力活动相比,中高体力活动在健身环境与健康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较大。健身环境诸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人口密度>街道连通性>至商业场所距离>交通站点数;健身环境诸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也在性别差异。
    23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机制与推进策略
    沈克印 林舒婷 董芹芹 牟粼琳 吕万刚
    2022, 36(2).
    [摘要](161) [HTML](0) [PDF 249.65 K](362)
    摘要: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制约因素、变革机制进行探究,并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经济能够提高政府管理和治理效率、促进体育产业全方位改造与精细化运作、提升体育企业的竞争意识与场景搭建能力。基于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方面分析变革机制。提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优化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环境;释放技术红利提高企业协同性,实现数据资源优化配置;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数字经济人才储备瓶颈;推动融合发展规范化,着力构建数字平台与场景。
    24  “体用”境迁:中国武术思维方式的哲学思想史考察
    王少宁 杨祥全
    2022, 36(2).
    [摘要](47) [HTML](0) [PDF 103.72 K](375)
    摘要:
    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1)“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2)“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25  新残疾观视域中的残疾人体育
    任海
    2022, 36(2):1-8.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0314.001
    [摘要](206) [HTML](0) [PDF 1.25 M](794)
    摘要:
    传统残疾观割裂残疾人身心相互依赖的关系,忽视其社会属性,从而将残疾人边缘化,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特殊群体。残疾人体育也与之相适应,围绕着生物维度展开,以康复为基本使命。“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新残疾观对残疾做出全新的理解和诠释,强调残疾人需要身心群的整体发展, 强调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新残疾观赋予体育以促进残疾人和谐发展、融入社会的新使命。残疾人体育已经成为构建协同共生的体育生态环境和促进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26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路径研究
    闫纪红,吴文平,代新语
    2022, 36(2):9-20.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0315.001
    [摘要](379) [HTML](0) [PDF 1.30 M](703)
    摘要:
    体育教师是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分析“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 “双减”改善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并对教师个体内在环境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要求体育教师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育体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作业指导能力。为有效回应 “双减”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研究基于整体、联系的视角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从教师生命存在的内、外环境入手,以“教师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路径。在优化内部环境方面提出,营造教师生命发展的文化生态,唤醒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自觉、聚焦生态个体的能动作用,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减轻不合理的工作负担,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并从保障休息权、加强课后服务补贴、完善硬件设施以及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方面强化外部保障。
    27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
    杨曼丽,张吾龙,胡德刚,宗波波,王宝森
    2022, 36(2):21-3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0126.001
    [摘要](732) [HTML](0) [PDF 1.24 M](897)
    摘要:
    “双减”政策是对宏观社会经济进行的调控,课后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工程,对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机遇为:国家政策支持体育类培训开展,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法治保障;重塑健康成长教育生态,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发展空间;严禁学科类补课行为,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时间保障;学生体质发展切实需求,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需求保障。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挑战为:校内资源不足制约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普及性;绩效保障不足影响了学校落实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管理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性;校外培训资本化混淆了教育结果的公平性。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实现路径为: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新格局;健全绩效保障评价机制,探寻课后服务提效增质新举措;构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厘清各级管理职能新思路;明确学校育人主体地位,积极践行五育融合新理念。
    28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
    李彦龙,常凤
    2022, 36(2):33-40. DOI: 10.15877/j.cnki.nsic.20211201.001
    [摘要](577) [HTML](0) [PDF 1.15 M](758)
    摘要:
    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国家对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及规范课后延时服务做出最新部署。体育作为课后服务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发挥其应有之效。以“主体—客体—内容—手段”为逻辑主线,分析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形成的多重逻辑及现实困境。研究认为,师资力量薄弱遏制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主体供给、运动安全顾虑制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客体参与、内容单一阻滞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全面均衡发展、支持手段有限阻碍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社会联结。研究提出,实现多元主体支持, 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扫清障碍;提升客体主观能动,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参与提供行为动力;丰富内容体系,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均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改善支持手段,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实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等保障策略。
    29  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发展的内涵特征、动力机制与现实路径
    李凌,曹可强,张瑞林
    2022, 36(2):41-51.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0225.001
    [摘要](163) [HTML](0) [PDF 1.38 M](596)
    摘要:
    费是推动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探索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发展的现实路径对促进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定性分析与逻辑演绎方法,以区域异质性的理论视域为逻辑原点,在明晰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体育消费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动力要素及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促进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体育消费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认为,政策调控与引导、网络数字技术革新、体育消费供给提质扩容、体育消费率提升是促进区域异质性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各要素间通过相互作用机制与循环作用机制共同实现体育消费的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异质性体育消费的现实形态,从体育消费政府路径、科技路径、 供给路径、人口路径等4个层面提出健全体育消费政策,强化体育消费保障;创新体育“新基建”,拓宽体育消费数字化模式等现实发展路径,以期适应区域异质性体育消费的发展规律,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30  英美越野跑赛事安全风险防控治理经验与启示
    敬艳,柳鸣毅,刘建国,但艳芳,李长振,龚海培,孔年欣
    2022, 36(2):52-64.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0223.001
    [摘要](223) [HTML](0) [PDF 1.52 M](699)
    摘要:
    赛事安全风险防控对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在我国体育赛事审批权取消背景下,群众性和商业性赛事规模急剧增加,而赛事安全风险防控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有所不足,尚缺乏体育赛事安全风险防控治理模式。为此,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英国里奇韦挑战赛和美国硬石100英里耐力跑的安全风险防控治理经验,发现英、美越野跑赛事安全风险防控治理以政府规制和依法治赛为治理理念,坚持相互协作、互相制衡的治理原则,呈现出规范化、法制化、流程化及科技化的治理特色,形成了社会政府型和社会主导型治理模式。基于案例分析,提出我国体育赛事安全风险防控治理应加强政府规制,营造体育赛事安全监管环境;制定执行标准,强化体育竞赛表演业行业自律能力;鼓励社会参与,制定体育赛事安全风险应对方案;塑造安全认同,筑牢全域人员职业素养根基。
    31  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内在机理及路径选择
    杨向军,郭修金
    2022, 36(2):65-74.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0124.002
    [摘要](305) [HTML](0) [PDF 1.23 M](703)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分析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解构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主要结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是蕴含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及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发展之势。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城乡人才、资本、技术、产业互动,动力是汇集城乡交通网、信息网及环境承载力之功,最终推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议从经济循环、制度统筹、文化互补、社会互动、生态繁荣等5个方面,构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基本路径理论。
    32  新时代体育法基本原则的法理剖析与重构
    胡旭忠,汤卫东
    2022, 36(2):75-8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0124.004
    [摘要](182) [HTML](0) [PDF 1.11 M](510)
    摘要:
    法律原则是法理学给予明确解释的主题,基本原则作为体育法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法律原则”作为基础理论分析工具,对体育法基本原则进行评述,根据体育法基本原则的生成方式和价值取向,从法理学角度重构体育法基本原则,包括体育权利保障、体育竞赛公平、体育协调发展、体育组织自治、体育公益促进等5个方面,进而分析基本原则在《体育法》修订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33  美国《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演变的解析与启示
    常娟,文静
    2022, 36(2):83-9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0121.001
    [摘要](174) [HTML](0) [PDF 1.23 M](774)
    摘要:
    美国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的颁布是引领美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是培养高质量职前体育教师的重要保障。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以美国2001版、2008版、2017 版《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为研究对象,从标准制定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演变特征及影响等4个方面进行解析,提出培养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启示。研究发现,《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演变的特征表现为愈发重视将教学过程视作有机整体;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细化评价职前体育教师的依据;日益彰显反思性教学策略。受标准变化影响,美国各州体育教育专业越来越关注社会公正教育的推广以及注重综合性学校体力活动计划的开发。启示:重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信息素养;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提倡反思性教学以推进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34  竞技体育领域侵犯国家象征行为的规制
    贾健,董欢
    2022, 36(2):93-10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11122.001
    [摘要](134) [HTML](0) [PDF 1.22 M](528)
    摘要:
    当前竞技体育领域中针对国家象征的保护现状,存在相关体育规范的保护力度不足、规范不健全以及与司法衔接不畅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考量此类犯罪的特征与类型,并把握外部规制力介入之必要性这一理论前提。应明确规定相关组织体的地位与权责,设立与义务相对应的责任条款;应区分针对不同主体的惩戒机制并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用以构建以《体育法》为核心的软硬法并存的法源体系。同时,应着力营造维护国家象征的积极情境、培养国家认同的意识,在竞技体育赛场内外营造维护国家象征的环境氛围。
    35  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厘定、策略探骊与误区规避
    董鹏,于素梅
    2022, 36(2):103-110. DOI: 10.15877/j.cnki.nsic.20211227.001
    [摘要](421) [HTML](0) [PDF 1.13 M](528)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案例设计,对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内涵、策略与误区规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①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为:以体育课堂教学为载体,融合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于其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②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为:优化体育教学目标范式设计,创设渗透式教学目标;强化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形成嫁接式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联合使用,开展开放式教学实施;发挥体育教学评价基本理论功能,开展结合式教学评价。③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规避的误区为:体育课堂教学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而非唯一载体;五育融合根据教情学情取舍而非刻意全部融合;体育课程的性质具有综合性特征但非综合课程;教学要素所涉内容无先后之分但应有主次之别。
    36  身体视角下的民俗技艺传承——以席狮舞为例
    李文鸿,吴琦,李雪,佛锋义
    2022, 36(2):111-118.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0124.001
    [摘要](191) [HTML](0) [PDF 1.22 M](540)
    摘要:
    以席狮舞为个案,从身体视角考察民俗技艺的习得、身体实践与地方社会互动的过程与文化意义。席狮舞传承包括入门、训练、展演等3个阶段:①弟子投师后,经历皈依、小庙日课、香花见习等一系列身心磨砺,并由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转换而得以入门;②在小庙内部席狮训练中,其身心规训表现为传承人身体之社会性与生理性的互动协商,旨在以技艺娴熟而强化席狮文化认同;③在席狮村落展演中,表演者不仅通过视、听等具身体验展现“刻写”在身体里的孝、义等教化之理,而且也将席狮文化传播于民众并将其转化为地方文化认同,最终指向“俗艺归善”的身体文化理想。民俗技艺传承者的身体既被文化刻写,也是文化认同的载体,还是传递、形塑地方文化的道具。身体视角的研究是未来保护及赓续民俗技艺、丰富本土身体研究话语体系的重要方向。
    版权所有:《体育学研究》编辑部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地  址:南京市孝陵卫灵谷寺路8号   邮政编码:210014
    电子邮件:ntxuebao@vip.163.com
    电  话:025-8475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