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研究

E-mail Alert

登录

注册

期刊社首页

2023年第37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建设模式、关键问题及路径优化
    唐佳懿 王志华 傅钢强 卢文云
    2023, 37(1).
    [摘要](402) [HTML](0) [PDF 0.00 Byte](601)
    摘要:
    建设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是我国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的基层实践,也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务实之举。采用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建设行动进行研究,归纳出“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内外协同”与“网格协同”4类建设模式,并构建了制度-主体-服务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中主要存在行政支持有限、科学规划不足、标准规范缺乏等制度环境局限;政府、企业、社区以及居民等建设主体分别面临监管缺位、盈利困难、涉入不足以及数字鸿沟等行动困局;服务转型中存在服务框架落后、复合人才短缺、数据利用低效等主要难题。针对上述问题,认为健全制度规划环境、破除建设主体困局、消解服务转型难题是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的优化路径。
    2  基于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牛群 张瑞林
    2023, 37(1).
    [摘要](272) [HTML](0) [PDF 0.00 Byte](482)
    摘要:
    学校体育发展依托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梳理是解决学校体育持续化发展的关键。通过审视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立足于多元主体协同视角,运用演化博弈方法,系统性的梳理不同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探寻学校体育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研究发现,政府是学校体育发展中多主体协同的重要主导,社会体育组织与学校体育合作的资源质量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学校体育发展的稳定策略需要把握不同主体的策略选择。依据演化博弈分析结果,提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组织协同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策略建议:以制度治理为基础,强化学校体育治理的精细化;以政策制度为导向,推进资源整合工作的高效性;以自身竞争力为前提,形成品牌竞争优势;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避免学生教育内卷化;以学校体育发展效益为标准,实现管办评分离的学校体育发展机制。
    3  数智赋能科学训练:内涵逻辑、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吴彰忠 钟亚平 余绍华 关烨明 吕一翔 史金田
    2023, 37(1).
    [摘要](378) [HTML](0) [PDF 0.00 Byte](437)
    摘要:
    数智赋能科学训练是指在数智训练环境下,运动训练主体以数智化训练装备设施为赋能载体,以训练大数据和科学训练知识理论为赋能要素,以智能算法为赋能工具,旨在促进竞技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实践活动。当前,国际诸多竞技体育强国正在围绕数字运动员(Digital Athlete)、运动员管理系统(Athlete Management System)、综合运动表现中心(High Performance Centre)等方面积极开展数智赋能科学训练实践。数智技术、训练组织、环境空间与行为实践是影响数智赋能科学训练成效的四大因素系统。因此,数智赋能科学的本土实践需从夯实“数智技术系统”的保障水平、增强“训练组织系统”的认知协同、完善“环境空间系统”的支持服务、提升“行为实践系统”的能力素养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以营造有利于数智赋能科学训练的良好生态。
    4  “五育融合”视角下高校体育综合育人时代价值、 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
    李响
    2023, 37(1).
    [摘要](487) [HTML](0) [PDF 0.00 Byte](398)
    摘要: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体育综合育人有利于加快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整体进程,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科学养成。高校体育综合育人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于:以体养德:落实高校体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体启智:致力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促进;以体塑美:注重塑造外形与温润心灵相协调;以体促劳:注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融合发展:立足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基于此,建议:立足学科立场,正确认识高校体育“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的高校体育综合育人生态架构;提升师资素养,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的跨学科综合育人能力;聚焦教学主题,基于真实运动场景进行“情境化”教学设计。
    5  “双奥之旅”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研究:焦点议题、核心问题与未来破题
    丁会欣 吴坚 吴秀峰
    2023, 37(1).
    [摘要](411) [HTML](0) [PDF 0.00 Byte](461)
    摘要:
    体育国际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攸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当前,中国体育国际传播实践存在着诸多现实挑战与理论难题。本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双奥之旅”为时间节点,在梳理中国体育国际传播主要议题的基础上,将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总结为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体育国际话语权、体育赛事与奥林匹克国际传播、体育文化国际传播,认为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在研究设计的整体性与规划性、研究视角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与全面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学界应注重体育国际传播的交叉学科属性,拓宽研究视野,推动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探索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的综合研究模式和多元研究方法。
    6  中国体育产业促进城市转型的作用与策略
    柏景岚 任波
    2023, 37(1).
    [摘要](323) [HTML](0) [PDF 0.00 Byte](352)
    摘要:
    随着体育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愈加紧密,探究体育产业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依据赫希曼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过密环境基准等,体育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需求收入弹性大、绿色低碳等特征,可通过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城市社会转型、城市生态转型。体育产业促进城市转型的作用体现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吸纳城市人口就业,促进城市社会转型;有利于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与服务、减少碳排放,促进城市生态转型。鉴于此,提出打造区域体育产业集聚、推动体育主导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提供体育有效供给、推动体育产业融入城市整体规划、探索体育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等策略。
    7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戴国斌
    2023, 37(1).
    [摘要](286) [HTML](0) [PDF 0.00 Byte](378)
    摘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体育以五大文化逻辑——基于去“病夫”的逻辑起点,在增强人民体质的使命履行中,形成甩掉“东亚病夫”帽子的现代化;基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理念,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政策制定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形成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基于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形成的举国体制,在实现快速赶超发展、提供“中国创造”的实践中,成就创造竞技体育奇迹的现代化;基于中国历史与国情,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友谊与比赛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与体育文化新形态的中国方案中,走出“并联式”发展的现代化;基于文化的民族性,在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责任担当中,形成中国叙事的现代化——以中国故事书写了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篇章。
    8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研究
    刘波
    2023, 37(1).
    [摘要](267) [HTML](0) [PDF 0.00 Byte](400)
    摘要: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场域之一, 是新时代新征程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所在。研究认为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思想引领。基于对党的二 十大精神的解读, 总结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十年发展的巨大变革、明确新征程我国竞技体育 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含义、梳理我国竞技体 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略并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由此, 研究将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划分为 5 个重点方向, 分别是:“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促进体教融合多元发展”“加强竞技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竞技体育科技创新”“提高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而从重要意义、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等 3 个方面对 5 大维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科学地分析与阐释。
    9  以高品质生活引领新时代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卢文云
    2023, 37(1).
    [摘要](164) [HTML](0) [PDF 0.00 Byte](534)
    摘要:
    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 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回应人们更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建设高品质生 活与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结新时代十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成就,从高品 质生活和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视角审视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 品质生活引领下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群众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提供思路和方向。
    10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 ——基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主题叙事的质性研究
    王智慧
    2023, 37(1).
    [摘要](208) [HTML](0) [PDF 0.00 Byte](471)
    摘要:
    文中就新征程“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新目标,以6位体育学与社会学领域的专家主题叙事为基础进行经验材料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该主题叙事进行质性研究,试图借此讨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 研究认为,对于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而言:(1)以人为本是其理论理性,其中,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思想基础,个体权利与集体权益的结合为关键保障,调和个体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则是指导逻辑;(2)自下而上新发展之路的开拓是其实践理性,自下而上之路的内涵具体表现于,体育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全民共享性、体育作为健康治理手段的基础性以及体育作为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自主性;(3)以文化作为推动发展深化的引擎是其实质理性,体育文化动力的获取要从凝练体育记忆中的文化力量、发掘传统体育中的文化根本,以及提升体育科技中的文化技术三个角度着手。研究为体育强国元理论、事件团结机制、筑牢共同体意识和公民体育权益研究拓宽了讨论空间。
    11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研究
    朱传耿
    2023, 37(1).
    [摘要](382) [HTML](0) [PDF 0.00 Byte](375)
    摘要: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篇章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体育通过自身发展及其外溢效应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独特贡献。本研究通过政策分析、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概括提出并深入阐释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理念演进、发展模式、价值功能及实现路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历经“体育救国”初始萌芽、“体育兴国”积极探索、“体育报国”持续拓展、“体育强国”创新突破等四个阶段;发展模式亦呈现从“单核心”到“双核心”,再到“多核心网络融合”演进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发挥独特功能;在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五大特色上呈现重要价值。基于此,从增强制度生命力、彰显大众亲和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夯实经济贡献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扩大世界影响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推进举措。
    12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研究
    朱传耿,郭修金,王凯,王建,刘红建,刘莉,车冰清
    2023, 37(1):1-14.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210.002
    [摘要](387) [HTML](0) [PDF 1.56 M](529)
    摘要: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篇章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体育通过自身发展及其外溢效应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独特贡献。通过政策分析、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并深入阐释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理念演进、发展模式、价值功能及实现路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历经“体育救国” 初始萌芽、“体育兴国”积极探索、“体育报国”持续拓展、“体育强国”创新突破等4个阶段;发展模式亦呈现从“单核心”到“双核心”,再到“多核心网络融合”演进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5大领域发挥独特功能;在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5大特色上呈现重要价值。基于此,从增强制度生命力、 彰显大众亲和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夯实经济贡献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扩大世界影响力等6个方面,提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推进举措。
    13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戴国斌,曹可强,郑国华,高晓波,杨海晨,花家涛
    2023, 37(1):15-21.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1129.001
    [摘要](367) [HTML](0) [PDF 1.01 M](430)
    摘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体育以五大文化逻辑——基于去“病夫”的逻辑起点,在增强人民体质的使命履行中,形成甩掉“东亚病夫”帽子的现代化;基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理念,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政策制定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形成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基于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形成的举国体制,在实现快速赶超发展、提供“中国创造”的实践中, 成就创造竞技体育奇迹的现代化;基于中国历史与国情,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友谊与比赛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与体育文化新形态的中国方案中,走出“并联式”发展的现代化;基于文化的民族性, 在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责任担当中,形成讲述中国故事的现代化——书写了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篇章。
    14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研究
    刘波,郭振,尹志华,郝文鑫,李晨曦,于思远
    2023, 37(1):22-32,46.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1206.001
    [摘要](290) [HTML](0) [PDF 1.71 M](640)
    摘要: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场域之一,是新时代新征程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研究认为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思想引领。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解读, 总结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十年发展的巨大变革、明确新征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含义、梳理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略并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由此,研究将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划分为5个重点方向,分别是: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促进体教融合多元发展、加强竞技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竞技体育科技创新、 提高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而从重要意义、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等3个方面对5大维度进行了深入、 系统、科学地分析与阐释。
    15  以高品质生活引领新时代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卢文云,王志华,陈丛刊,张伟国,唐佳懿,刘宇泷
    2023, 37(1):33-46.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1207.002
    [摘要](173) [HTML](0) [PDF 1.04 M](315)
    摘要:
    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回应人们更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与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结新时代十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成就,从高品质生活和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视角审视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品质生活引领下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群众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提供思路和方向。
    16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基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主题叙事的质性研究
    王智慧,旸洁卓玛
    2023, 37(1):47-58.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1207.001
    [摘要](215) [HTML](0) [PDF 1.07 M](400)
    摘要:
    文中就新征程“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新目标,以6位体育学与社会学领域的专家主题叙事为基础进行经验材料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该主题叙事进行质性研究,试图借此讨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 研究认为,对于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而言:①以人为本是其理论理性,其中,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思想基础,个体权利与集体权益的结合为关键保障,调和个体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则是指导逻辑;②自下而上新发展之路的开拓是其实践理性,自下而上之路的内涵具体表现于,体育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全民共享性、体育作为健康治理手段的基础性以及体育作为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自主性;③以文化作为推动发展深化的引擎是其实质理性,体育文化动力的获取要从凝练体育记忆中的文化力量、发掘传统体育中的文化根本,以及提升体育科技中的文化技术等3个角度着手。研究为体育强国元理论、事件团结机制、筑牢共同体意识和公民体育权益研究拓宽了讨论空间。
    17  中国体育产业促进城市转型的作用与策略
    柏景岚,任波
    2023, 37(1):59-70.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210.001
    [摘要](128) [HTML](0) [PDF 1.38 M](350)
    摘要:
    随着体育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愈加紧密,探究体育产业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依据赫希曼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过密环境基准等,体育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需求收入弹性大、绿色低碳等特征,可通过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城市社会转型、城市生态转型。体育产业促进城市转型的作用体现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吸纳城市人口就业,促进城市社会转型;有利于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与服务、减少碳排放,促进城市生态转型。鉴于此,提出打造区域体育产业集聚、推动体育主导产业发展、 多措并举提供体育有效供给、推动体育产业融入城市整体规划、探索体育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等策略。
    18  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建设模式、关键问题及路径优化
    唐佳懿,王志华,傅钢强,卢文云
    2023, 37(1):71-81,11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103.002
    [摘要](140) [HTML](0) [PDF 2.32 M](1086)
    摘要:
    建设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是我国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的基层实践,也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务实之举。采用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建设行动进行研究,归纳出“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内外协同”与“网格协同”等4类建设模式,并构建了制度—主体—服务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中主要存在行政支持有限、科学规划不足、标准规范缺乏等制度环境局限;政府、企业、社区以及居民等建设主体分别面临监管缺位、盈利困难、涉入不足以及数字鸿沟等行动困局;服务转型中存在服务框架落后、复合人才短缺、数据利用低效等主要难题。针对上述问题,认为健全制度规划环境、破除建设主体困局、消解服务转型难题是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的优化路径。
    19  数智赋能科学训练:内涵逻辑、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吴彰忠,钟亚平,史金田,关烨明,吕一翔,余绍华
    2023, 37(1):82-94.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1230.001
    [摘要](196) [HTML](0) [PDF 1.42 M](597)
    摘要:
    数智赋能科学训练是指在数智训练环境下,运动训练主体以数智化训练装备设施为赋能载体,以训练大数据和科学训练知识理论为赋能要素,以智能算法为赋能工具,旨在促进竞技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实践活动。当前,国际诸多竞技体育强国正在围绕数字运动员(Digital Athlete)、运动员管理系统(Athlete Management System)、综合运动表现中心(High Performance Centre)等方面积极开展数智赋能科学训练实践。数智技术、训练组织、环境空间与行为实践是影响数智赋能科学训练成效的4 大因素系统。因此,数智赋能科学训练的本土实践需从夯实“数智技术系统”的保障水平、增强“训练组织系统”的认知协同、完善“环境空间系统”的支持服务、提升“行为实践系统”的能力素养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以营造有利于数智赋能科学训练的良好生态。
    20  “五育融合”视角下高校体育综合育人的时代价值、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
    李响,郭修金
    2023, 37(1):95-101.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221.002
    [摘要](356) [HTML](0) [PDF 1.23 M](512)
    摘要: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体育综合育人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利于高校体育综合育人高质量发展。高校体育综合育人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于:以体养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体启智,致力于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促进;以体塑美,注重塑造外形和温润心灵相协调;以体促劳,注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基于此,研究建议:牢固树立“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系统构建“综合育人”的框架体系;强化提升师资队伍的融合育人能力;不断完善体育综合育人评价体系。
    21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校社合作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
    牛群,张瑞林
    2023, 37(1):102-11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21226.001
    [摘要](203) [HTML](0) [PDF 1.16 M](422)
    摘要:
    学校体育发展依托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梳理是学校体育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审视校社合作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立足多元主体协同视角,运用演化博弈方法, 系统性梳理不同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关系,探寻校社合作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研究发现,政府是校社合作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的重要主导,社会体育组织与学校体育合作的资源质量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校社合作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稳定策略需要把握不同主体的策略选择。依据演化博弈分析结果,提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组织协同参与校社合作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策略建议:政府设立制度保障,协调多元主体的行为策略;家庭理性参与治理,形成多方位合作治理系统;学校强化自主治理,实现长效化稳态治理格局;社会体育组织建立长远规划,实现资源要素“精准扶持”;第三方机构干预,实现管办评分离监管评估。
    22  “双奥之旅”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研究:焦点议题、核心问题与未来破题
    丁会欣,吴坚,吴秀峰
    2023, 37(1):113-12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30306.001
    [摘要](176) [HTML](0) [PDF 1.02 M](463)
    摘要:
    体育国际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攸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当前,中国体育国际传播实践存在着诸多现实挑战与理论难题。研究以1999年正式申办北京奥运会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时间节点,在梳理中国体育国际传播主要议题的基础上,将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总结为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体育国际话语权、体育赛事与奥林匹克国际传播、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在研究设计的整体性与规划性、研究视角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与全面性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提出学界应注重体育国际传播的交叉学科属性,拓宽研究视野,推动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探索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的综合研究模式和多元研究方法。
    版权所有:《体育学研究》编辑部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地  址:南京市孝陵卫灵谷寺路8号   邮政编码:210014
    电子邮件:ntxuebao@vip.163.com
    电  话:025-84755175